最新文章

推荐文章

热门文章

您的当前位置:支气管炎 > 优质医院 > 一位村医,以身为灯,愿做山村里的守护天使

一位村医,以身为灯,愿做山村里的守护天使



治疗白癜风的专科医院 https://wapjbk.39.net/yiyuanfengcai/yyjs_bjzkbdfyy/

年,一个21岁姑娘从黎川卫校毕业,没有留在城里工作,而是回到养育了她的农村,成为一个背着药箱行走在崎岖的乡间小路或泥泞的田埂上的一名村医。这一晃就三十多年过去了,她还依然守护在村里,守护这片土地上她热爱的父老乡亲们!

她的家乡是一个南方偏远的小山村,那里的人们看病难,难看病。不要说老人小娃,就是身强力壮的劳力也总是把小病拖成大病,不到医院看医生的。农村里也没有医生,乡亲们小病靠挨,大病没钱治,也没条件治。有些人挨着挨着病好了,有些人则落下了病根,有些没挨过去就直接去世了。

那个年代,人的生命就如田间地头的草,任其草木枯荣,自生自灭。亲人们唯一能为病人做的,就是去山里找点草药,根据一些不知道靠不靠谱的土方子熬点药。才女一直记得父亲得了疟疾打摆子的场景:父亲大夏天盖了几床被子躺在床上,还是浑身冷得直哆嗦,母亲在一旁不停地给父亲换热毛巾,一家人担心受怕了好几天,一点办法也没有。九岁的她那时就想着,自己要是个医生那就好了,父亲的病她就能上忙了,不用只是看着他痛苦地挨着了。

她是家里的老二,因为家里穷,她大姐就没上过学,早早地就开始帮家里干活。但是她很倔强,不吃不喝也要父母送她去读书,她知道自己如果不读书,是不可能成为医生的。她母亲心软便同意了,挑了两担谷子和几条腊肉,换了钱给她交了学费。她很珍惜来之不易的上学机会,学习也就格外认真,村里人给她取了个小名叫“才女”。

才女初中毕业,没有考上高中,村里和她同龄的男孩小阳考上了,她羡慕不已。但是小阳家里一分钱学费都拿不出来,为了筹齐学费,小阳整个暑假都在山上砍柴,把砍的柴卖了这才换来了学费。才女把这一切都看在眼里,从家里偷拿了几块钱塞给他,并和他说:“你好好学,我看好你!”两个年轻人就这样有了某种模糊地联系。

一位下乡任教的李老师知道才女想当医生,告诉她,可以去黎川卫校学习,毕业出来就可以当医生。于是她就通过李老师报了名,去了卫校学医。在卫校学习的过程中,才女会经常给上高中的小阳写信,两人交流着各自的学业与生活。

三年后的高考,小阳落榜了。在才女的鼓励和帮助下,他去补习了一年,第二年高考同样没有考上。两次的失败让小阳放弃了上大学的打算,回到了农村老家。同年,才女卫校毕业,也回到家里,那一年她22岁。在双方父母的催促和村里乡亲们的帮助下,他们成了亲。那时起这对年轻夫妻便在农村老家扎根了下来。

才女和丈夫一边种地,一边想着怎样让自己学的医术,在这缺医少药的山村里发挥作用。他们夫妻一起去县城,采购了一些基本的医疗器具和药物,在家里整理出一个10平米的小屋,组建了一个农村医疗站。

村医疗站在鞭炮声中开业了,消息在村民们的口耳相传中,很快传遍了附近的七村八寨。乡亲们不管有病没病,都赶了过来,只为了瞧一眼这个离他们最近的医生,实在是病痛折磨这个落后乡村太长时间了!

热情的乡亲们并没有给才女带来帮助,而是让她压力更大了。“我一个22岁刚毕业的医师,只是学了最基本的医理,哪里经过这个阵状,但是看着乡亲们那期待的眼神,只有硬着头皮上了。”才女如是说道。

医疗站初开业,她一边给乡亲们看病,一边锲而不舍、刻苦钻研地翻阅着一本本的医书,记录着一本本的笔记,就这样慢慢积累着属于她的医学经验。

一年天,她天天早起,洗衣做饭,诊室卫生,器具消毒,药品准备,都是她每天早上必做的事项。医疗站里的诊断、处方、配药、注射,反复循环,病人们来来回回,而她却始终守在家里,她很少出远门,逢年过节都只是在亲戚家匆匆吃罢两口饭,就要立马回家。这些年她到过最远的地方就是20公里外的县城。每天从早到晚的忙碌,每天的劳累,都是为了让患者在第一时间得到有效诊治。

女子的心总是细腻的,而才女做得尤为明显。她给患者听诊前会捂热听筒,给病人开水服药前会手摸杯温,给儿童摸额头按腹部察诊前会擦热双手,她的每个细小动作,都让患者舒服适应。每天冷、热开水都会准备充分,冬天的火笼、夏天的扇,让患者有如在家的温馨,有病先好了三分。病人体寒怕冻的,她会拿出家里的衣被给病人披上;病人挂吊瓶时饿了,她从家里打来饭菜让病人先吃饱;病人看完病回家不方便,他叫丈夫送;病人在田间地头发病,她也会及时赶去救治。病人没钱看病,她先治病,药费记账,等病人有钱了再说。这么多年来,她的医药费一直是全县最便宜的,经常有隔壁县的人,从四五十公里外赶过来找她看病。

这些年,她前后撕毁了两个账本。“有钱的会还我,没钱的我不催,别人还要施舍做慈善呢!撕毁账本,只是给那些欠账还不起的人卸下精神重负,让他们能更轻松的生活,只要他们健健康康,快快乐乐,就是我最大的幸福。”她脸带着善良的微笑如是说。

有一年冬天,村里西坑组村民黄毛弄支气管炎发作,伴随着哮喘,呼吸困难。才女接到村民的口信,立马上门诊断。她刚到病人家门口,就听到病人妻子呼天抢地地哭叫声,那个声音让她终生难忘,像是冬天的风,让她心里一阵阵悲凉。

才女进屋见着病人,立马就实施了急救措施,病人妻子在旁边对她说:“才女啊,我家冇钱啊,哪里看得起病啊!”才女原本就烦躁的心情,一下爆发了,咆哮着对病人妻子吼道:“都什么时候了,还在说钱的事情。”她让丈夫从家里拿了些钱出来,医院救治,好在抢救的及时,总算把人救回来了。

也就是那年冬天,她真正认识到病痛对这片土地上的人们的折磨,她默默地在心底发誓,她要扎根在她的家乡,扎根她的医疗事业,守护着这片偏远的山区。

年4月的某个清早,有村民捎口信到才女家,说隔壁的大际村一位怀孕九个多月的孕妇,因劳动过度导致昏倒出血。才女与丈夫立即放下手中碗筷,拿起急救箱就往孕妇家里赶。

那天下着漂泊大雨,雨水抽打着她的眼睛,打的她看不清乡间泥泞的小路。为了在第一时间赶到孕妇家,她不停地催促丈夫摩托骑快一点,油门不停地被扭动,他们拼了命地赶路。赶到时她又不顾自己的衣裤湿透,立马上前查看孕妇情况。

当时孕妇的面色苍白,血压已经明显偏低,才女初步诊断产妇是“臀位”,这紧急医院进行剖宫产的,但是那个时候交通电话都不方便,哪里来得及啊!看着产妇脸上痛苦的表情,才女也急在心里,再等下去大人小孩都危险了!

才女心里一定,确实不能在拖了,凭着多年接生的经验,便做下了决定,立即启动接生相关的操作。经过几个小时即惊险又紧张的抢救,孕妇终于转危为安,顺利生产,真是万幸的母子平安,孕妇一家千恩万谢的感激着她。

才女留下观察一阵,看着产妇与孩子一切正常,并给产妇家人交代注意事项后,才踏实地收拾急救箱回家。回家的时候天已快黑了,大雨还是冰冷的打在她的脸上,但那时她的心里是暖暖的。

就在那一天傍晚,不知是劳累还是地面太滑的缘故,摩托车翻倒了,她和丈夫摔倒在水沟里。她丈夫浑身湿透的爬起身来,就看到妻子撕心裂肺地哭喊,她倒在了血泊中,血水不停地从她的左大腿上流出,她的左大腿骨折了。他急忙扑到妻子身边,一边撕下自己的裤腿帮她包扎止血,一边询问还有伤到哪里没。草草的包扎好,丈夫背着她重新坐上摩托车,医院救治。

她趴在丈夫背上,雨水仍不停地拍打着她的眼睛和脸颊。她想着这样拼命救人,自己反而受了这么重的伤,到底值不值得?她脑海闪过一张张因她的救助而露出笑容的脸,她也笑了,雨水混着泪水流进她的嘴里,这不就连泪水都不咸嘛!他们夫妻谁也没有抱怨,这是生活给的苦难而已,他们早就做好了要一起去面对的准备。

医院接好骨,她在家休养了三个月,乡亲们都跑来看望了她,给了她各种的关怀和帮助。她暗自想到:“我虽然腿受伤了,但是给人看病又用不上腿,养伤期间我不应该什么也不做,我可以继续帮助乡亲们解决病痛!”她让丈夫给她做了把特殊的凳子,她就扶着凳子继续给乡亲们看病。

又一年的大年三十,在这大家家人团圆的时刻,才女接到求救电话,村中柏庆组村民黄庆财因饮酒胃大出血,她没有犹豫,立即前去救治,医院抢救,最终抢救及时,病人脱离了危险。

又一年的某天,才女接到村里的老支书杨昔贤打的求助电话,他突发心绞痛病。她立即拿起相关药品和急救箱赶往老支书家中。当时,老支书妻子在田间做事未归,儿女又不在身边,才女一边给老支书做急救措施,一边呼叫医院救治。最医院的做了心脏介入手术,老支书才保住了生命。当时的主治医生问是谁做的急救措施,才女在一旁说道:“是我做的。”主治医生高度赞扬她:“你一个乡村医生能发现及时、稳定病情、汇报详细。急救措施做得非常,治疗意识非常好。”

多年过去,老支书对经常上门为他检查身体的才女说:“才女啊,你是我们村的守护兽,给了我这个老大哥重生的机会,我很感谢你,全村的人也都是感激你的,感激你多年来对我们的治疗和照顾。”她答道:“病人能治好病,而我问心无愧,这就是我当医生的最大心愿。”

村里有一位村民叫做刘南丰,大家提起他都说他是真的苦,他就像是生在黄连根上一样。刘南丰身体较弱,妻子是个聋哑残疾人,家中无劳动力,收入紧靠政府支援,由于自己无生养,抱养了一个女孩,让原本贫困的家庭更是雪上加霜,落魄的家庭更是摇摇欲坠。才女知道他家情况,主动上门为他家免费体检。通过健康体检,才女发现刘南丰经常头痛呕吐,深入诊断后确定为重度高血压,这么多年过去了,才女一直为他免费诊治。

这么多年来,找才女看病的人不计其数,病人们都夸她人好心善、医术精湛,而且家庭和睦有孝心。而她也获得了许多的荣誉和表扬,她先后获得了抚州市十佳智慧村医、广昌县的“最美莲乡人”、广昌县“孝满莲乡”的孝心人士、优秀乡村医生、优秀共产党员等许许多多的称号。

她和丈夫相互扶持着一路走来,吃过许多苦,但日子总是越过越好的。她生有三个小孩,也都先后考上大学,他们家成为了村里大家学习的榜样。十多年前,才女的母亲去世了,她们夫妻就主动把八十多岁的老父亲接到家里赡养,93岁的老人至今还健康快乐的生活在他们家。他们夫妻是村里尊老爱老、有孝心的典范。年他们家被中央文明委授予“首届全国文明家庭”荣誉,被省委授予“第一届江西省文明家庭”荣誉。

许多记者上门采访她,看着她长年劳累而痩小的身躯和风雨侵袭刻出的皱纹,感慨道:“你从年轻时至今一直坚守这个岗位,并且做了许多的善举”

她也只是腼腆的说:“没沒做什么。我是这里人呀”

如今50多岁的她,一如年轻时,没有耀眼的光环,没有惊世的豪言,没有骇俗的壮举,依旧默默地坚守在她的岗位,守护着生她养她的故土,守护着她魂牵梦绕的七村八寨的众位乡亲。乡亲们回馈给她的依旧是一些时令的蔬菜瓜果,农家的一把韭菜、一把小葱,这是最淳朴的而又最真挚的回馈。



转载请注明:http://www.lqbpm.com/yzyy/1386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