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支气管炎 > 饮食治疗 > 寒潮来了,春捂秋冻还继续吗
寒潮来了,春捂秋冻还继续吗
初春季节,气温的急升骤降,天气的忽冷忽热会使一些体质较差的人,体内功能发生紊乱,抵抗疾病的能力下秋凉后应换秋装降,容易被某些疾病缠身。在这个“非常”时期即将到来之际,大家需要在衣、食、住、行方面备加注意,应正确的掌握养生之道。接下来就和小编一起来了解春捂秋冻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吧!
什么是春捂秋冻
随着寒露的到来天气越来越凉。此时的天气稍一不注意心脑血管疾病、老年慢性支气管炎等疾病的发病率就会上升,各位朋友们应注意保暖。有不少人会利用“秋冻”来达到增强体质,什么是“秋冻”呢?春捂秋冻又是什么意思呢?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1、春捂秋冻是一句卫生谚语,这是人们维护身体健康的经验,春捂秋冻也有一定的科学道理。
2、“春捂”就是说春季,从严寒的冬季到气候温暖的春季气温刚转暖。而我们冬季穿了几个月的棉衣,身体产热散热的调节平衡还处于冬季我们适应的那个温度。由冬季转为春季气温变化又大,俗话说“春天孩儿脸,一天变三变”,过早的脱掉棉衣,气温如果下降就难以适应,会使身体抵抗力下降。此时病菌也会侵犯我们的机体容易引发各种呼吸系统疾病及冬春季传染病。
3、“秋冻”就是说秋季气温稍凉爽,不要过早地增加过多的衣服。适宜的低温刺激,有助于锻炼耐寒能力,在逐渐降低温度的环境中,经过一定时间的锻炼,能促进身体的物质代谢,增加产热,从而提高对低温的适应力。
4、当然凡事皆有个度,春捂秋冻并不排除根据气温变化。人们的体温总是要保持摄氏37度左右,一方面靠自身调节,另一方面就要靠增减衣服来协助,如果春末和深秋,仍然穿衣是颠倒的,那么这样的春捂秋冻就过分了,每年的3月和11月是呼吸道疾病的高发季节,一方面是气温变化大,但是从另一方面呼吸道疾病的发病也衣着调适不当也有很大关系
为什么要春捂秋冻
为什么要春捂秋冻呢?因为春天的特点是乍暖还寒,过早脱去厚衣服很容易着凉,所以要捂实衣服。而秋天的特点是早晚清凉,要是穿太多衣服又很容易热伤风。春捂秋冻这句老话是民间成千上百年生活经验积累而成的,是浓缩的精华,也保障了后人紧记因时候不同适当穿衣脱衣,免除伤风感冒之苦。
1、人的机体经过一个寒冷的冬季之后,在御寒棉衣的保护下,血管处于收缩状态,整个血液循环相对缓慢,体温调节系统的功能降低,抗病的能力因而也比较低了。如果春天刚开始穿单薄了,遇到春寒就容易受凉,引起感冒等疾病。
2、俗话还说“四月八,冻死鸭”。春天气候变化大,脱衣过多就不能适应,所以还是捂着点好。
春捂秋冻的好处
“春捂秋冻、不生杂病”是一条保健防病的谚语,其意思是劝人们春天不要急于脱掉棉衣,秋天也不要刚见冷就穿得太多,对于身体的健康是有好处的。
1、我们常说春捂秋冻,秋季时节可以适当的冻一冻,不要盲目的给身体增加衣物。这样做也是有一定的科学道理的,可以提升机体的免疫力,进而更好的适应冬季的环境。
2、用现代观点来分析,春捂秋冻这条谚语也是有理由的。人类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受春夏秋冬循环变化的影响。
3、冬天人的表皮汗腺和毛孔都呈现出闭锁状态。东去春来,毛孔逐渐从“冬眠”中苏醒过来,皮肤开始活跃了。因而春风较大的时候,尽管不是很冷,使人有“春寒冻人透心凉”的感觉。
4、秋天的降温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人们逐渐添加衣着,以适应外界环境。过早地穿上棉衣,对健康也是不利的。当然“春捂”和“秋冻”都要因人、因时而宜,而且要适度。
春捂秋冻的注意事项
春捂秋冻并非人人适宜,老年人、儿童、心脑血管病患者、慢性肾脏病人、胃及十二指肠溃疡患者不宜“冻”,健康人群也一定要注意“冻”得适度。将具体说说春捂秋冻要注意的事项。
1、应注意加强体育锻炼,提高身体素质。
2、建议利用节假日并选择好利于出行的天气,合家去郊外旅游踏青,置身于大自然的环抱之中。
3、保持良好、乐观的心态,避免元气外泄、耗气伤阴。
4、天气冷时及时增衣,天气暖和时也应适当“春捂”,以避免外感风寒。
5、饮食上要减肥腻、少吃荤、多食新鲜蔬菜。
6、注意温差入秋后昼夜温差大,尤其是中国北方地区,白日烈日当空,早晚秋风阵阵,老年人、儿童、慢性肾病患者自身调节能力低,尤易患感冒、扁桃腺炎、肺炎、肾炎甚至加重肾衰,因此要注意适时增减衣物。
7、科学锻炼秋天只要天气不十分恶劣就应到户外进行体育锻炼,如打球、跑步等。但锻炼前要充分做好准备活动,不然会引起关节韧带和肌肉拉伤等。
结束语:最后,天天营养在这里提醒各位朋友,春捂秋冻也是因人而异,并不是所有人的适合春捂秋冻。要根据自己的体质考虑哦。各位上班族们你们了解到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