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支气管炎 > 饮食治疗 > 白露三候鸿雁来玄鸟归群鸟养羞何解一
白露三候鸿雁来玄鸟归群鸟养羞何解一
白露节气到来预示中国大部分地区由夏进入真正意义上的秋天。
秋天收获、黄金季节。最美的秋景往往是在北方和西部。
正所谓:万里晴空如洗,月明星稀露沾衣。满山枫叶逐变黄,落叶飘零水渐清。
秋天秋天千字文中说:秋收冬藏,秋天既要收还要藏。而藏就是为过冬准备充足的食物储备。
人以贴秋膘为主要养生之道,以储备脂肪及营养迎接那漫长的冬天。植物则是落光全身的叶子过冬,飞禽走兽的熊和松鼠自然在夏天就拼命的吃和藏食物,准备冬眠。
白露由来:
古人在《孝纬经》中:“处暑后十五日(平气法划分的节气)为白露”,阴气渐重,露凝而白也。”阳气在夏至日达到顶峰,物极必反,阴气也在此时兴起。现代气象学解释是:白露之后,由于天气逐渐转凉,白昼阳光尚热,然太阳一归山,气温便很快下降,至夜间空气中的水汽便遇冷凝结成细小的水滴,非常密集地附着在花草树木的绿色茎叶或花瓣上,呈白色,尤其是经早晨的太阳光照射,看上去更加晶莹剔透、洁白无瑕,煞是惹人喜爱,因而得“白露”美名。
白露白露白露白露二十四节气均有候,每节气有三候,共计七十二候。
24节气分三候正好为七十二候,而且每候均有一个自然现象:或者动植物现象,一般而言是植物抽芽、生长、萌发这类。动物一部分是冬眠动物和候鸟飞回飞走。另一部分就是一些自然气候现象,比如雷、电、雨、霜这类。
所以七十二候”是我国古人根据黄河流域(长江流域也大部分相符)的动物、植物以及其它自然现象变化的征候等编写而成,用来说明节气变化,作为农事活动的依据。它以五天为一候,一年共有72候,为与24节气对应,规定三候为一节(气)。72候的“候应”包括非生物和生物两大类。虽然其中有些物候描述不那么准确,其中还有不科学成分,但对于了解古代华北地区的气候及其变迁,仍然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白露三候:鸿雁来;玄鸟归;群鸟养羞。
意思是说白露时节,鸿和雁开始列队从北向南飞,燕子等候鸟开始集体朝南迁徙,寻找过冬的乐土,百鸟开始储存干果以备过冬。
但是细心的人会发现:
雨水三候:“一候獭祭鱼;二候鸿雁来;三候草木萌动“中也有鸿雁来,这不是这不是冲突了吗?
鸿雁来实际古代的表达方式多样的,雨水的鸿雁来是从南向北,白露的鸿雁来是从北向南。
鸿雁归初候鸿雁来:
鸿大雁小,自北而来南也,不谓南乡,非其居耳。
二候玄鸟归: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玄鸟解见春分(春分初候,玄鸟至;燕来也),此时自北而往南迁也,燕乃南方之鸟,故曰归。
白露白露白露玄鸟即燕子。可能是商的图腾。传说有娀氏女简狄吞燕卵生了商的始祖契。《山海经》上说,玄鸟是一种四翅鸟类,羽毛呈淡黄色,喜食鹰肉,性暴戾,居于平顶山。《诗经》有:天命玄鸟,降而生商,宅殷土芒芒。
三候群鸟养羞:三兽以上为群,群者,众也。
《礼记》注曰:“羞者,所羹之食。”养羞者,藏之以备冬月之养也。羞”是“馐”的本,字。古代“羞”、“馐”通用。养羞指储藏食物。《逸周书·时训》:“白露之日鸿雁来,又五日玄鸟归,又五日羣鸟养羞。”朱右曾校释:“养羞者,蓄食以备冬,如藏珍,羞。”
唐代元稹在《白露八月节》就有养羞:
露沾蔬草白,天气转青高。叶下和秋吹,惊看两鬓毛。养羞因野鸟,为客讶蓬蒿。火急收田种,晨昏莫辞劳。
诗《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诗经》)
白露白露白露民俗、养生及生活注意事项:
民间有白露有吃红薯、吃龙眼(桂圆)、养生粥、喝白露茶、酿白露米酒等风俗。
白露茶白露米酒龙眼白露俗语云:“处暑十八盆,白露勿露身。”这两句话的意思是说,处暑仍热,每天须用一盆水洗澡,过了十八天,到了白露,就不要赤膊裸体了,以免着凉。
还有句俗话:“白露白迷迷,秋分稻秀齐。”意思是说,白露前后若有露,则晚稻将有好收成。
白露到了,就会有秋燥现象,比如口干、唇干、鼻干、咽干及大便干结、皮肤干裂等症状。有时喝水也无法缓解,这里就要加强食疗了。
推荐的食疗多喝冬瓜汤这类最为经济实用的。百合熬粥也是很方便的。
人参、沙参、西洋参、川贝等这些客观讲不但制作麻烦,费用也太高昂,而且也不适合所有人。
秋天一般提倡:春捂秋冻。但秋冻并非人人皆宜。如糖尿病患者、体质较弱的老人和儿童、心脑血管疾病患者、慢性支气管炎患者、哮喘病患者和关节炎患者都不适合“秋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