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

推荐文章

热门文章

您的当前位置:支气管炎 > 具体表现 > 治疗慢性支气管炎的中医调治

治疗慢性支气管炎的中医调治



慢性支气管炎(简称慢支)是指气管、支气管、气管粘膜及周围组织的慢性非特异性的炎症。临床主要表现为连续两年以上、每年持续三个月以上的咳嗽、咳痰,伴或不伴喘息。早期症状轻微,多于冬季发作,春夏缓解;晚期因炎症加重,症状可常年存在。病情呈缓慢进行性进展,常并发阻塞性肺气肿,严重者常发生肺动脉高压,甚至肺源性心脏病。

中医将其归入“咳嗽”、“喘证”、“痰饮”等病证范畴。对该病的认识最早见于《黄帝内经》,《素问》专列《咳论》篇,提出“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后《医学三字经·咳嗽》提出:“然肺气为病……是咳嗽不止于肺,而亦不离乎肺也。”张仲景的《金匮要略》首创痰饮病名,予以专篇论述,痰与饮一般有“稠浊者为痰,清稀者为饮”之分。并载有麻黄汤、麻杏石甘汤、小青龙汤等治疗咳喘的有效方剂,一直沿用至今。

咳嗽的发生可以说与五脏六腑均有关系,但无论是何种因素、何种脏腑引起咳嗽,其最终都是导致了肺的气机失调,肺失宣降,肺气上逆,才会产生咳嗽。肺为诸阳之首,乃息之出入,气之升降,必由之路。肺气宜升宜降,肺气的升降正常,才能升清降浊,吐故纳新,才能维持肺司呼吸的功能。肺的升降作用对整个气机之升降出入,极为重要,倘素见痰多,或饮食不节,脾失健运,痰湿内蕴,痰壅气结,阻塞气道,气机郁闭,升降失常,咳喘乃发。盖痰与气在病理上密切相关,痰阻于内势必阻碍气机流畅,气机阻滞则又反过来影响体内津液流通以致变生痰浊。故在化痰的同时,宜用理气降气之品,使气行津流则痰消而咳愈。我们临床治疗咳喘,常需兼顾调理气机,以畅气道,气顺痰化,则喘咳自止。此属旁性而治,应于朱丹溪“善治痰者,不治痰而治气,气顺痰化则一身津液亦随之而顺矣”之论。在化痰的基础上注意宣畅气机,其调气之治既不单用宣肺药,也不单用肃肺药,而是讲究宣肃兼施,调理气机。如常可选用炙麻黄、桔梗,借其宣发肺气的作用,而在用炙麻黄、桔梗的同时或配以前胡苦降肺气,宣降互举,调理肺气;或配以紫菀、冬花、旋复花润肺下气,止咳化痰,或配以陈皮、黄芪理气与补气兼施。临证不乏有调理气机之法,每能使疗效倍增。

清·叶天士言“燥气上受,先干于肺,令人咳嗽。”燥邪伤人,多从口鼻而入,故最易伤损肺阴。肺阴为燥邪所伤,失其滋润,则肺气宣发肃降功能均受影响,可出现一系列肺失宣降、津亏干燥之证,如干咳少痰,或痰粘难咯,或痰中带血,甚则喘息胸痛等症,故云“肺为娇脏,喜润勿燥”。故治疗中尤当注重治燥,分清内燥、外燥,结合全身情况及病程特点,针对性治疗,则事半功倍。故在临床治疗中我们针对治燥,或清宣顾津、或润燥兼施、或清肺化痰、或疏风祛燥、或宣泄肺热、或清热润燥、或养阴生津,临证所见不一,但总体当注重清宣。一般说来,感受外邪,大多影响肺气的宣发,肺失宣发,肺气郁闭,气机上逆。“人之五脏皆有上气,而肺为之总,由其居于五脏之上而为华盖,喜清虚而不欲窒碍,调摄失宜,或为风寒暑湿邪气所侵,则肺气胀满而发为喘。”治疗以宣肺散邪为主,无论寒证热证,毋忘清宣肺气,常用桑叶、桑白皮、桔梗、薄荷等,其性轻清宣透,清解上焦燥热,燥热一去,津液亦得保存,诸症自愈。燥火兼寒者,配用黄芩、玉竹、紫菀、款冬花等;燥火蕴湿者,配用炒白术、茯苓、生石膏、知母等;燥火夹痰者,配用鱼腥草、黄芩、瓜蒌、天花粉等;燥夹风寒者,配用防风、炙麻黄、紫苏子、五味子等;燥兼结毒者,配用桔梗、川黄连、银花、连翘等;燥火兼瘀者,配用当归、赤芍、坤草、玄参等;阴虚燥结者,配用沙参、麦冬、新贝母、地骨皮等。

作者:浙二国际保健中心金晨宇

编辑:袁豪杰









































羽毛球规则图解完整版
羽毛球规则图解完整版


转载请注明:http://www.lqbpm.com/jtbx/2043.html